一个周末就能解决人生大多数焦虑
日期: 2025-04-22 作者: 新闻动态
去年9月开了星球,有不少读者提问,再加上公众号日常提问,很多是关于现实中面临的困难,有职业发展,有感情生活,有社会难题,问题各不相同,但有一个共性是:
可能有提问的读者反对,觉得自身担心的事情已经记挂在心里很久了,时不时的就冒出来,感觉花了很久思考,也想了很多办法,怎么能说思考太浅呢?
这跟考试是类似的,需要一些时间,但时间解决不了一切,必须提高效率。比如考公务员,有的人就是裸考就考上了,所谓的裸考并非不做任何准备,而是花的时间很少。比如小镇参加过一次省考、一次国考,笔试、面试 备考时间加起来也不到两周;但有的全职备考,一考就是几年,参加了几十次考试。
差别关键就是方法,只要能考上普通本科,智力足以应对公的要求,无非就是过去积累和方法的区别。太多人以战术上的拼命努力,去弥补战略思考上的欠缺,当然会很吃力。以上观点小镇经过了实践,早年受人所托辅导长辈孩子考公,大概花了十个小时左右指导就帮助提高了几十分。
不过小镇已经告别公考十多年了,考试形式变化很大,所以想考公的就不要问小镇如何备考了,顶多提供一些宽泛的基础性方向。
所以,对疑惑的问题,小镇回答的基础药方是:找一个时间,最好腾出一整个周末,就死磕困惑的这个难题,而不是时不时的东一棍子西一棒的,人搞得很焦虑,但问题始终没想清楚。
互联网行业有个名词叫“颗粒度”,这个词其实很好,只不过被用烂了。本意就是细化,而非笼统。
比如消费不足,很多专家、学者,就是笼统的说消费不行,要促进消费,否则就如何如何。这是最粗糙、最无聊的认知,根本就没有抓到问题的本质,如此粗糙的认知,提出的解决方案一定是大大咧咧,不具备落实的可能性,就不可能解决问题。
按颗粒度从粗到细可以有若干个层次,每深一层,问题解决的难度就几何级下降:
还可以继续深入。另外能结合更多维度, 比如考虑时间周期、物价波动、产品供应等 ,不断拓展、不断细化,就一定能锁定到很具体的问题。 而要想思考到足够细,就需要搜集大量的信息,以理性思维去进行判断,正因此当代经济学呈现数学化趋势,但国内网络上高谈阔论的往往还是文科思维,这怎会是处理问题呢?
比如小镇在《 》分析的,从中国居民消费占比明显有别于其他所有国家这个非正常现象入题,分析中国消费结构,对比美国为什么消费占比如此高。
那么解决消费不足问题,就从直接发钱、放水 等空谈 变得实际了。 那就是坚定脱贫,在完成脱贫后,做好防返贫,同时开始为低收入人群兜底,为更多 群体提供公共基本服务,自然就会促进消费;而之针对城市人口,则想办法促进服务消费,比如2月10日国常会研究提振消费,重点就放在服务消费上。
为防误解,在此多说几句。缩小城乡、体制内外养老金差距,把现在动辄十几倍、几十倍的差距缩小到几倍以内,还有通过农村土地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,以及推动共同富裕、促进全民收入提升,这些当然是对的,但当前能落实吗?
调整巨大的制度性不公平,谁愿意让利?提这种想法的专家教授,把他们的养老金减半,他们能同意吗?如果不调整分配,那么钱从哪里来?
还有对巨富加税、推动收入平等,这当然也是对的,肯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提升,但问题是全世界不是只有中国,资本是长腿的,2021年推出共同富裕政策,就吓坏了市场、资本们,国家出面反复解释“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,不是劫富济贫”,安抚不必担心。
小镇之所以说这些听起来很美好的办法是空谈,就是因为浮于表面,更甚至是某些人邀名养望,真要问他们如何落实、钱从哪里来、砍掉哪里的开支等具体问题,他们啥都说不出来。
任何想要落地的措施,一定要考虑决策偏好、行政惯性以及各种约束条件,而不是想当然。
而要想避免空谈,就需要提高思考的深度,把问题拆解的越细越好,问题足够细了,处理问题需要的资源就直线下降,就从无解变得有解。
再举一个例子,关于职业发展,经常有读者咨询说感觉工作很焦虑,那么有没有想过自己焦虑的核心点到底是什么呢?
第三层:焦虑的到底是什么?工作内容、收入、职场关系亦或者来自于生活与工作的平衡,比如通勤和加班,还是说来自于家庭和感情?又或者是因为对比?
第四层:比如锁定问题是职场关系,那么压力来自于哪?是老板、同事、下级还是客户?是真实存在的职场关系问题,还是自己的心态问题?
总之逐层拆解,焦虑往往来自于很多方面,但一定要分出主次,先解决主要矛盾,再解决次要矛盾,亦或者先解决容易解决的,再解决难以解决的,最后剩下的自己实在没有办法解决的,那就不解决。
人是确定性的生物,很多焦虑,就来自于对未来、问题的不确定性,按照上面的做法,把问题无限拆解,想清楚焦虑的源头是什么,再想清楚解决不了之后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,以及可能面临的最大威胁,自己能做什么,就把一个不确定性问题变得确定了。
现实生活中,只要在重大问题上不出大错,不碰红线,其他大多数问题,就算不解决也没啥大不了的,人生容错空间很大,年轻的时候觉得天塌了的事,过去了也就那样。
无非就是想想,最坏结果自己能不能接受就行了,如果能,还有啥可焦虑的,爱咋咋地;若无法,那就想明白自己能够接受的底线是什么,从这些具体问题中找出来能解决的,直到把后果降到自己能接受的底线内,也就不用焦虑了。
而要想实现这一点,靠碎片化的思考是不行的,必须集中一个时间,使劲思考,思考一定是理性的,要建立在尽可能搜集足够信息的基础上。能够正常的使用一些常见的思维工具,比如SWOT分析法、PDCA法、时间管理矩阵法等,也可以做做思维导图,方法不用多,好用就行。
思考必须深入,如果浮于表面,只会导致焦虑。因为频繁的浅层思考会给人一个误解,我都困扰了这么久、想了这么多了,结果还是想不明白,更找不到解决办法,这是不是意味着问题是无解的,自然就会焦虑了。
感到焦虑的社会问题都能这么处理,比如人口下降、男女对立等等问题,只要不断拆解,就会发现没有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。
如果焦虑的事情有多个,那不妨分别想清楚,接着进行对比、取舍。比如常常看到的疑问,在工作和爱情之间纠结,可以分别想清楚,然后假设不同的组合,看看自己更倾向于哪一个,当断则断。
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别管这些大问题,把自己的生活、工作、身体、身边人照顾好,解决具体的小问题,让自己过得更好,行有余力再扩大;其次,就是找时间努力想清楚,最怕忧思过重,却又想得太少、太浅。
即使有些问题最终没有办法解决,那也没关系。在尽力思考和努力之后,我们会想到自己的极限所在。对那些超出了我们能力范围的事情,不妨顺其自然,得之我幸,失之我命。